WFU

網站頁籤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關鍵的0.2秒

 


「心理師你不要說這麼多,這些我們都聽過,但怎麼都做不到,有沒有甚麼技巧……

「我在書上有看過,道理我都懂,但……

「心理師,我知道這樣沒用,但就是忍不住……

「都和她/他說過了,但他還是用這樣的方式對我………我們是不是沒救了」

「心理師我知道要有耐心,但一面對她/他,我的情緒就起來,我們是不是不合適……

常在諮商室裡聽到這樣的對話,伴侶會希望有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促進有效溝通的捷徑,甚至有時候會懷疑諮商或心理師的效能。

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啊,真的不是心理師或諮商沒有用,而是一個習慣的改變真的需要有意識的、刻意的、甚至是有人在旁協助才能有些微的改變。也是這樣的原因才更需要心理師的陪伴,需要離開習慣的場所,到諮商室裡刻意的練習。

人是很容易習慣的,為了節約能量,對於許多事物,我們的大腦也會使用一些自動化的反應,就像開車熟練的駕駛,不用去思考,就能憑著本能分辨油門及煞車,要問她哪個是油門哪個是煞車時,可能還要透過動作才能回答。

自動化原本是會了生存,但有時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就像聽到伴侶的聲音,排斥的感覺就自動升高,情緒就開始躁動,這樣就完全影響了後面的溝通。

我最近自己在練習覺察,刻意去發覺自己在平時一些動作下的感受,更細微的部分,像是發覺我在切水果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咬緊牙根,就會刻意讓自己放鬆,一不注意又會咬起來。還有像是更專注地刷牙,慢慢地、有意識地刷每顆牙齒,短短的時間內,思緒就不自覺的跑掉好幾次。原來,要覺察、要控制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多次、反覆地的練習。一但有了這項能力,也較能夠擺脫自動化的控制,在需要的時候停下自動化的反應,爭取對關係來說重要的0.2秒,0.2秒其實不長,可以暫停一下、去思考,許多情況下溝通會走向不同的方向,就在於這關鍵的思考。

這麼多的練習與覺察,就是在爭取這關鍵的0.2秒,的確很不容易。

但只要有這0.2秒,關係就可以走向不同結果,好像也不會是太大的要求,

你怎麼看呢?你願意去爭取這關鍵的0.2秒嗎?

#伴侶諮商

#親職&青少年諮商

#成人個別諮商

#打開心懷談心 陳之懷 諮商心理師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我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會成為你的

「我教你,你就把東西分門別類放好……這很簡單啊……

「你為甚麼不先計畫一下,總是要臨時抱佛腳……

「早上起床有這麼難嗎?你不能自己設鬧鐘叫你嗎?為什麼不能做好自己的事……

「忍耐一下,打針一下就過去了,沒甚麼好怕的」

「在練習一次,多練習就會多熟練……來來來我陪你再一次……

以上的對話常常出現在親子之間,對父母來說的方式、方法,小孩/青少年不一定想用、會用、合用,父母看似的提醒,隱藏了自身許多的焦慮,往往也會造成親子之間的爭執與衝突。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特質,也會發展出自己習慣的模式,有人面對壓力會選擇立刻面對,有人會逃避到最後一刻再面對:有人喜歡直視衝突,有人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有人害怕躲避衝突。有人對整齊要求很高,有人覺得東西找得到就好;有人喜歡乾淨,有人覺得只要不髒就好。

不管如何,我們都長大了,直到我們成為父母……父母一定會想給小孩最好的,也會不知不覺地用自己的成功經驗來教養小孩,因為那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好的、有效的、可行的方式,或許這也是父母習慣的(唯一、唯二的)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不一定可以成為你的孩子的應對方式。你的模式就只是你的模式,沒有最好,也不是唯一,就只是一個選項,看到這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理解,但當我們硬是要孩子接受我們的模式、習慣、方法時,衝突也就會因此產生。

親職教養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在養育、教養孩子的過程,要不斷地提醒、覺察,你的「________」不一定會是他的(空格請自行填入)。適合你的方式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有時因天生氣質不同,個性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社會風氣不同。甚至結交的朋友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是一家人,但不一定會完全一樣,給出每個人自己的空間發展自己的樣子,變成教養中最高階的部分。

親愛的父母,你可以……

1.       多一點觀察孩子的特質

2.       讓自己放心安心,不用過多的焦慮,過急得下評論

3.       提供多一點選項,和孩子討論

當然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照著父母的教導而行,這也是為什麼青少年較難教導的原因,但有自己的想法真的完全不好嗎?越有想法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多一點的耐心引導,或許他們會發展出更好的模式,屬於自己的style

親職的難就在:我們自身的經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如何傳遞、如何轉化成對孩子有用的、如何促使孩子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自我風格。而父母如何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保有彈性,如何在適當的時間協助孩子,再再都不是容易的,再再也都是個大學問,非常需要討論、協助與支持。

 #親職&青少年諮商

#伴侶諮商

#成人個別諮商

照片來源: instagram.com/hetareclimber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有時間就找找興趣吧~


現代人的休閒不是追劇、滑手機,就是玩手遊,希望遠離3C產品、節制觀看螢幕的時間,這樣期望真的相當的困難,有些父母很認真地帶小孩出門走走玩玩,但在餐廳吃飯的時間,一人一台手機、平板,換得一頓飯的清閒。有時父母將平板時間當作獎勵,當孩子做完功課或唸完書就可以得到。除了手機、遊戲、平板,難道生活中沒有可以建立的興趣了嗎?

我倒不是認為手機、遊戲、平板就是萬惡不赦的大魔王,只是當生活中沒有別的選擇,3C又可以不費力氣提供即時的樂趣時,倚賴心就漸漸形成。而孩子比大人更缺少自制力,更容易深陷其中,小時候還願意(不得已)被大人帶出去走走,一但進入青少年期,自我意識成長,又可以合法待在家,陷入3C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

朋友曾笑談若是能研發出一系列杜絕3C的治療課程,一定會爆炸的吸引人,可惜就沒有這種特效藥,因為習慣不會是一天養成,更不會在養成後輕易地就消失。

其實我自己也很愛滑手機、看劇,無意識地滑著社群軟體,說這是個完全無意義的樂趣也不盡然。但當我發現它佔去假期中大部分的時間,取代家人之間的聊天時,我就會警覺這是一個不恰當的依賴。我會刻意放下手機,離開螢幕,很刻意地找找其他興趣投入,很刻意地和家人多聊聊天,要和習慣對抗當然不容易,但只要能體會到手機以外的興趣所帶來的樂趣,點點累積,就會漸漸平衡。請記得手機平板並不是全然不好,不好的是失去了平衡,目標是找回平衡,事實是生活中我們已經不可能離開3C,有好的平衡可以善用3C帶給我們的好處,而避開壞處。

培養興趣是需要時間的,有些興趣還需要花錢。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浪費,但沒試過怎麼會知道,就像在世界地圖上的某個旅遊景點,你沒去過就不會知道自己會不會喜歡,身處其中的感覺如何,這和看再多的旅遊導覽是不同的。興趣不是用來功成名就,更不是用來創大事業,培養興趣只是為了平衡生活,在工作、課業以及一些不得不做的角色中,給自己的一些空間,讓自己從中找到一些其他的感受(放鬆感、成就感…..)。

我在過去求學的過程中不是那麼喜歡看書,慢慢開始(也花了好一段時間)對書有興趣,是因為接觸到了一些好書,在作者的筆觸下有了新的體驗,有些是小說,也有的是傳記。深深感到好書就像一扇窗,讓你看到另一片新風景。當投入在書中的情節你會忘記時間與現實中的壓力,看完之後還有一種悵然感,想要多找幾本作者的著作來拜讀。真心想做一件事或是被一本書、某個興趣吸引是件幸福的事,心裡會有個期待,想把事情趕緊做完可以好好享受在其中,過程中十分的享受,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是一種心流(Flow)的狀態。的確,這樣的體會只有自己知道,也是在多方嘗試之下才能達到。

看完這篇的你有時間願不願意放下手機,去找找自己的興趣,體驗一下心流(Flow),讓生活可以更加平衡呢?

親愛的爸爸媽媽,先放下自己的手機以及和小孩的3C戰爭,帶著孩子(或是伴侶)找尋自己的興趣,投入的過程或許可以開啟另外的新體驗。


#成人個別諮商

#親職諮商

#伴侶諮商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父親節有感

 


你的父親在你心裡是怎樣的存在

不同的心理學派,總會有不同的討論,原生家庭、父子()關係、母子()關係、手足關係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也都有他的理論學說。

今天不想討論的這麼嚴肅,我只想在這應景的日子,說說父親的存在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意義。我的父親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存在,父親是家族中的長子,從小家族中的每個人都稱得上敬畏()他,他在外工作打拼很少和我們相處,周末偶爾待在家希望能休息,脾氣不太好,大家總怕惹到他。印象最深刻的事,偶爾父親為拗不過家人的要求,假日開車帶我們出去走走,也就是陽明山賞賞花散散步,未料遇到假日人潮,不僅惹得父親破口大罵,一家人連車都沒下(找不到停車位),就直接回家,之後我們再也不敢要求他假日出遊。另外一件屬於我和父親的回憶,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母親在廚房裡忙著,已經不記得是甚麼樣的情況,只記得父親親自下廚要煮一碗泡麵給我吃,但沒拿對鍋蓋,造成鍋蓋卡住,在鍋燙蓋卡住的情況下,父親一氣之下就把鍋給甩在水槽中,整碗麵也就泡湯了,記得當時國小的我,又害怕有覺得有點好笑,但真的不能笑出來。

這樣看似脾氣大、不易相處的父親,對我來說是個榮耀的存在,家人都說我最像父親,父親的嚴謹、認真,甚至是父親對自我外表服儀的高要求,都是我心裡崇拜的對象,也沾沾自喜著那份相像,因著這份對自我的高要求,造就我對自己求學過程的自我期望。父親對我這唯一的女兒也有著不為人知的溫柔,這屬於我們彼此的默契,不用言語也不用證明。因著這份相像,隨著年紀漸長,漸漸能理解父親心裡對家人的那份責任感、與體貼,不會用言語表達,但他會用自己的全心全力去支持、協助。這樣的心思,也成為自己對待別人的模式。父親雖然是生意人,但總保有一份正直以及對人的善意和體諒,少了那現實味,也許是那份願意信任的浪漫情懷,也促成了我走向助人工作這條路。以往父親年輕脾氣的背後是一份擔心和不安,期待事事與願相符,相處的時間越少,心越急,這何嘗不是一種愛的表達。

所有好的、壞的回憶皆在我自己的解讀中存留或遺忘,這或許是我選擇的方式,或是我願意這樣相信,我們的認知和記憶就是有這麼大的空間。

#成人個別諮商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關於不懂

 媽媽,這個我不懂…….

來,那我們來看一下。

這樣你懂了沒?

…….

這怎麼還不懂呢,到底有沒有在上課……..(開啟了碎念模式)

大家常說別人的孩子比較好教,自己的爸媽比較沒有耐心。其實是爸媽面對自己孩子的不懂,焦慮指數比較容易提升。

上學期末,兒子在面對自己的期末考,難得在家翻開了書,感覺得出來他有點緊張。數學是他覺得拿手的科目,所以顯得更加在意。在他和哥哥討論著問題的過程,我發現我的耳朵總是忍不住被他們吸引,當他們討論的過程,超級想插嘴,但因為他們的課程用的是英文,所以阻擋了我回應的速度。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真的很想跳出來解決問題,就算沒說出來,在聽到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時,自己會想像超人般地降臨並給予完美的解決方式。

過程中,我試著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剛剛開口,就會看到兩個孩子疑惑(嫌惡)的眼神,彷彿在阻止我說下去,只好摸摸鼻子安靜地(彷彿在)看自己的書。

當然,最後我沒有提出任何見解,連他們的問題是甚麼也沒有過問,他們兄弟倆認真討論了一段時間,是否有解決我也不清楚。過程中看到他們因為要懂,不斷的討論並查找資料,身為家長的我其實還蠻高興也很享受。突然發現不懂也不錯,只要我不要太焦慮,我才能(偷偷地)看到他們學習的過程。

有時爸媽太懂,覺得太簡單,無形間帶給孩子壓力,在關係中造成我好你不好的樣子,造成親子關係的距離,孩子也會拒絕表現脆弱及不懂,為了保護自己。

有時爸媽太焦慮孩子的「不懂」,也會阻擋了孩子學習的過程,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孩子本身已經要學著處理自己的情緒,怎麼可能還要安撫爸媽的情緒。結果就會看到情緒張力很大的學習現場,孩子當然會覺得學習是件累人的事,除了腦子累,心更累。

有時爸媽太想孩子懂,方法和資源太快提供,更會讓孩子缺少了自身去求知的動機,一切等著就好的習慣就會產生。

上一代的父母,或許知識水平不高,真的不懂,孩子想要懂就必須自己想辦法。現代的父母,教育水平、經濟水平都提升,孩子一有甚麼不懂,父母的焦慮就增加,焦慮一來就會急,急著責備孩子或是急著解決方案,孩子還敢提出自己不懂嗎?或者是孩子還需要努力的去學懂嗎?

做父母的難,難的不光是解決問題,難得還要覺察自己,因為在做父母之後,會勾起自己許多內在的需求、渴望與焦慮。沒有完美的父母,只要夠好就足夠(good enough),這是在多年前參加親職教養課程中很激勵我的一句話,只要繼續學習成長就好,歡迎和我一起學習覺察,做夠好的父母(自己)~

#青少年、兒童諮商

#親職教養諮商

#夫妻關係諮商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疫情期間的親子關係~

 

疫情期間的親子關係

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最常聽到家長們的詢問

我家小孩根本沒在上課,怎麼辦?

網路必須全開,上線無上限,怎麼辦?

能限制的方式我全都試過了,都能被一一破解,我每天都像在玩諜對諜的遊戲,好痛苦喔。

到底對於網路、遊戲,家長們該怎麼辦?該不該管,該怎麼管?

這樣的議題對現在大多數的父母來說都是個難題。

在我們家也不例外,不同年紀段的孩子都有自己該遵守的規則,但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忍不住會和彼此比較,面對不同的規則要記得清楚、要耐心解釋,啊……我也好想甚麼都不管,大家一起上網、追劇、玩遊戲,輕鬆過日子多快活~

以上應該是父母的心聲~

現在的休閒生活,除了上網、追劇、滑手機、玩遊戲之外,還剩下了甚麼?

年紀小的孩子還比較容易打發,帶去公園跑一跑,遊樂場所玩一玩,都還能轉移他的注意力,離開3C產品的魔爪。但面對青少年,對家庭活動一概沒有興趣,哪也不想去,就算想去也不想和爸媽去,疫情期間活動量不得不大幅減少,就算想和同儕出門,爸媽也可能會阻止,這樣的景況下,真的就只剩3C、遊戲可以是他的好朋友,或者說可以聯絡接觸他的同儕了。孩子越大,越需要有他自己的世界與關係,這是自我的成長,也是重要的獨立自主的嘗試,父母也無須與他對抗。

回過頭來可以想想,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建立在甚麼樣的基礎上,你們有甚麼共同的話題,有沒有培養共同的興趣,家庭關係有沒有一些重要的儀式。過去傳統的家庭關係,節日就是個重要的儀式,過年、端午、中秋節每到這些重要日子,你不回家別人都覺得你奇怪,這時不管願不願意、家人關係如何都會回家窩上幾天。近來這樣的節日氣氛漸漸淡薄,有的轉換成不用假日就可以回家和家人相處,避免掉交通及人群的擁擠,但也有可能變成家庭關係漸漸淡薄疏遠。

這就更需要刻意的經營專屬於你們家庭的傳統或儀式感,不但可以建立起家人間的連結,也可以增進情感的交流。這樣的家庭傳統可以不拘任何形式的活動,也不受限於次數,只要慢慢培養,建立起家人的連結都可以,有可能也需要嘗試多次,才能找到大家共同的喜好,但重點都不是活動或結果,而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的連結。

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父母的心思都會花在養育孩子上,這個時候比較費體力,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較能在生活上脫離把屎把尿的照顧,父母在體力上的壓力漸漸減少,但此時轉變成勞心的教育需求,不僅是實際的教育需要花心思,真正需要花的心思在親子關係的培養上,如何找到彼此都感興趣、都願意投入的項目、話題、活動,都需要花費不小的心力去嘗試,不要害怕錯誤,教育的路上絕對是無限的常識累積而成的。

所有的關係都一樣,每當你用心經營,時間一長,就會看到經營的成效,親子關係更是明顯,就算到了青少年混亂的時期,這樣的用心仍會像一小盞燭光,在黑暗中發出希望光芒。3C、網路、遊戲的吸引雖然很大,但仍不要放棄繼續經營你的親子關係、家庭生活。

#親職教養諮詢

#夫妻關係諮詢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討論親職問題前你需要甚麼?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親職教養的利器

大學期間參加服務性社團,週五晚上常常是社課的時間,所謂社課,就是社團成員聚在一起上課,你問服務性社團上甚麼課?當然很多啦,像是教案設計、教育理念、團康活動設計……好啦好啦,我承認沒有那麼認真,很多時候都是種社交聯誼性質,但也會有認真玩的時候,我們會花一些時間做體驗教育,體驗教育就是一種建立團隊關係,增加自我了解,拓展自我認識的活動。為什麼要做這些,前面的學長姐傳承下來,活動設計若是少了有默契的團隊,或是缺少自我了解的成員,再好的教案也是有可能無法成功。

進入職場之後,公司也會有員工訓練,訓練的不會是個別的專業領域,而是會著重在分析自己的特質,再針對自己的特質再做其他的學習。因為企業管理階層知道,沒有完美的員工,但有將員工放在適當位子的老闆。

在晤談室裡,常常面對個案會問:為什麼我不夠勇敢、為什麼我做不到?人們往往對自己有某些期望,無法達到時就會累積挫折感,常常對自己不滿意,但這樣對自己的期待真的適合自己嗎?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在帶親職團體活動時,參加的父母總是希望趕緊進入解決問題的環節,來解決小孩的問題,也常提出疑問:我今天是來解決教養的問題,為什麼一直要我了解我自己?探索自己會對我遇到的教養困境有幫助嗎?

在親職教養訓練中,最需要讓爸爸媽媽來了解自己、了解彼此,進而可以組成一個更好的團隊,在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背後,隱藏著自己不自知的缺乏或期待,這些隱而未現的因素,都實實在在左右著我們。在社團活動或者企業經營中,都越來越知道了解自己、了解彼此,可以讓事半功倍。在親職教養中,父母是不是也能開始體會一下其中的奧秘。

更何況人是隨著年紀、角色的變化在自己內心狀態和需求上也會有所轉變,像我在開始做媽媽之後就發現過去沒有那麼容易焦慮的我,開始會想很多,這樣的轉變會影響我的生活、睡眠,以及我的夫妻關係,那時對整潔的需求也達到生命中的極致,這些轉變若不能自我覺察,或是和身邊的家人彼此了解,必定會造成許多的衝突。

此外,不同的角色對同一件事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在親職教養中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那種叫做媽媽覺得你冷衝突,身為大人很難再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體會,卻忘了我們也曾經是孩子,也曾經叛逆過,若是能夠回想起自己過去當孩子的感受或需求,對解決親子關係的衝突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做了爸媽之後的你,是否了解自己有了甚麼變化,情緒上、感受上、生活上各個層面都有可能,覺察自己就像是在親職教養中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對於教養也就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親職成長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