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傷痛

一段電視劇的對話 

是單親家庭,只媽媽,媽媽非常善良 

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非常誠實 

是不會給別人帶來傷痛的人 

誠實又善良的人,就一定不會給孩子帶來傷痛了嗎?」 

我天使般的媽媽有時也會給我帶來傷痛 

 

是的,我們常拒絕自己感到傷痛,或不接受別人感到傷痛,只要對方沒有惡意,或是出於善意,好像感到傷痛就是一件「不對」、「不正確」的事。 

但難道出於善意、不是故意的,就不會有傷痛感覺了嗎? 

只要是好心,我們就一定要接受嗎 

每個人都有感受的權利,這個權利需要被尊重。但心理師也不是要大家為了捍衛自己的感受而產生許多衝突或爭執有時候只是留些空間給自己的感受,不管是傷痛或是難過,抑或是生氣、忌妒,好好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或許是對自己的溫柔,不要求感受消失,不命令感受改變,只是接受這樣的自己,停在當下。有這樣的經驗,我們會用同樣的理解對待別人,接受他的情緒、感受,不先做對錯的辨別,不強求立即處理、改變。 

在諮商室有太多的大人無視於自己的感受但卻又被感受困擾,無視自己的傷痛但卻又被深深傷害,一句停在感受上的問候,你看起來很生氣你是不是很難過、「這會讓人感到很委屈不是嗎?,就會讓人流淚不已。 

尤其是對於出於善意所帶來的傷痛,更是令人難以面對。總覺得善意所造成的一切都不應該被責怪,甚至不應該被提出,我們對善意的寬容卻成為了對自己的殘忍,不僅要自己接受,還要帶著微笑地感謝,深怕透露出一點不適就會破壞了善意的完美,在善意之下感受變得渺小。無法完整得面對自己,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對應方式,逃避、麻木、失去動力,甚至習慣忽視自己,討好他人,各樣的運作模式直到真實的自己再也忍受不住發出求救訊號。 

往往諮商室裡的都是受傷的靈魂,這些傷不管來自善意、惡意,同樣需要被看到,被療癒。每個善意都不一定完美,每個善意有時也需要修正。 

 

讓我們都可以正視自己的感受,先接受自己的感受,再考慮下一步。 

讓每個善意也都有調整的空間,也都接受被拒絕的可能。 

讓每個人都能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尊重。 






#諮商有感 

#看劇有感 

#陳之懷心理師 

#打開心懷談心 

#依懷心理諮商所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練習好好說出來

一張含有 蛋, 室內, 餐具, 食物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會不會有以下這樣的情況~ 

很難說出自己的需求,總覺得不好意思 

無法拒絕別人,總覺得這樣不對 

明明不想做,但又說不出口 

 

會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是甚麼原因影響了現在的你,那份羞愧感,總會讓你無法正視自己的需求,感到莫名的不舒服,壓力很大就算逃也逃不了的感覺,也會讓你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在心理學中,有幾種理論試圖解釋羞愧感的起源和功能。 

 

1. Freud的羞愧感理論:弗洛伊德認為羞愧感源於內心的衝突,特別是超我(superego)對自我(ego)的責難。當個人的行為或願望與內在道德規範不符時,超我產生的內部衝突引起羞愧感。 

 

2. 社會學理論:社會學家考克斯(Cooley)和梅德(Mead)提出了社會學理論,認為羞愧感是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個人通過他人的反饋和社會互動來內化社會價值觀,當他們的行為或言談未能符合社會期望時,可能產生羞愧感。 

 

3. 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主性。當個人感覺自己的行為與自己內在價值觀不一致時,他們可能產生羞愧感。這種理論還指出,羞愧感可能會損害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 

 

這些理論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羞愧感,但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完全解釋其起源和功能。羞愧感往往是一種複雜的情感體驗,受到個人、社會和文化因素的交互影響。 

 

簡單來說,羞愧感有一定的社會功能,約束大眾的行為在一個社會規範與道德價值觀之下。但過多的羞愧感也會對個人產生困擾,其中之一就是無法面對自己的需求,好好的表達,壓抑的需求最終仍會需要滿足,過程中產生情緒困擾。另外也會讓自己一直想維持一個別人期望下的自我形象,但並不符合真實的自己,或許這個別人期待也是出自己的想像,並不實際 

 

不管怎樣的原因造就現在的你,你都需要面對這樣的感受,透過練習可以面對自己的需求。 

  1. 快快的聽 

  1. 好好的練習 

  1. 慢慢的說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不要習慣性忽略自己,每當自己有些微的感受時,快快的覺察自己,不要跳過。 

再來,練習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我們會練習上台報告、練習表演、練習許多社交互動,但從不曾練習說出自己的需求,總不好意思的時候就算了,時間久了,對自己的需求就越來越陌生,也表達不完全,只剩下羞愧。所以我們需要練習說,自己獨處的時候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需求。剛開始或許會不習慣,練習會幫助自己知道如何說,也會慢慢適應尷尬的感受。 

真正要說的時候,也會和練習的時候不同,記得不要太快放棄,慢慢的說,接受自己的速度,多說幾次就會越來越習慣。 

 

面對自己的需求,不要不好意思,不要逃跑,練習好好說出來。 

 

#陳之懷諮商心理師 

#練習說 

#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