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電視劇的對話
「是單親家庭,只有媽媽,媽媽非常善良」
「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非常誠實」
「是不會給別人帶來傷痛的人」
「誠實又善良的人,就一定不會給孩子帶來傷痛了嗎?」
「我天使般的媽媽有時也會給我帶來傷痛」
是的,我們常拒絕自己感到傷痛,或不接受別人感到傷痛,只要對方沒有惡意,或是出於善意,好像感到傷痛就是一件「不對」、「不正確」的事。
但難道出於善意、不是故意的,就不會有傷痛的感覺了嗎?
只要是好心,我們就一定要接受嗎?
每個人都有感受的權利,這個權利需要被尊重。但心理師也不是要大家為了捍衛自己的感受而產生許多衝突或爭執。有時候只是留些空間給自己的感受,不管是傷痛或是難過,抑或是生氣、忌妒,好好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或許是對自己的溫柔,不要求感受消失,不命令感受改變,只是接受這樣的自己,停在當下。有這樣的經驗,我們才會用同樣的理解對待別人,接受他的情緒、感受,不先做對錯的辨別,不強求立即處理、改變。
在諮商室有太多的大人無視於自己的感受但卻又被感受困擾,無視自己的傷痛但卻又被深深傷害,一句停在感受上的問候,「你看起來很生氣」、「你是不是很難過」、「這會讓人感到很委屈不是嗎?」,就會讓人流淚不已。
尤其是對於出於善意所帶來的傷痛,更是令人難以面對。總覺得善意所造成的一切都不應該被責怪,甚至不應該被提出,我們對善意的寬容卻成為了對自己的殘忍,不僅要自己接受,還要帶著微笑地感謝,深怕透露出一點不適就會破壞了善意的完美,在善意之下感受變得渺小。無法完整得面對自己,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對應方式,逃避、麻木、失去動力,甚至習慣忽視自己,討好他人,各樣的運作模式直到真實的自己再也忍受不住發出求救訊號。
往往諮商室裡的都是受傷的靈魂,這些傷不管來自善意、惡意,同樣需要被看到,被療癒。每個善意都不一定完美,每個善意有時也需要修正。
讓我們都可以正視自己的感受,先接受自己的感受,再考慮下一步。
讓每個善意也都有調整的空間,也都接受被拒絕的可能。
讓每個人都能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尊重。
#諮商有感
#看劇有感
#陳之懷心理師
#打開心懷談心
#依懷心理諮商所